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建科方言】整天忙碌,容易产生什么心态?

[日期:2018-05-31] 来源:  作者: [字体: ]


整天忙碌,容易产生什么心态?.mp3

       

大家好!我是张方。

   又到了我们建科方言,说实事、讲人话!的时间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我们所熟知的许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有很多都是出生于草根家庭,或者开始的时候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贩,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实现了人生梦想,打造了自己的商业版图或者成为了某一领域的大咖。他们的最初起点和大家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些条件比别人更差,那他们是怎么走出自己原来的阶层的呢?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哈佛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他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在《稀缺》一书中提到了这么一个事例。印度金奈的克延比都蔬菜市场每天都热闹非凡,路边有很多小贩摆摊儿,小贩们一般会在清晨向富人借1000卢比去进货,当天卖完之后,收入1100卢比,要还给富人1050卢比,自己只赚50卢比。穆来纳森向小贩们出了个主意,每天从赚来的利润中省下5卢比,等到200天之后,就有1000卢比了,不用再去找富人借钱了。靠自己的钱去进货再卖出,这样借贷压力会大大减少,收入也可以逐步提高。然而,数年之后,穆来纳森发现,大部分的小贩还是日复一日的去找富人借钱,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有极少数的能听从他的建议并坚持下来。

只要实施一个简单的行动,就能改变自己的资金状况,为什么大多数小贩都做不到呢?穆来纳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这些印度小贩由于特别忙碌长期处于一种资源稀缺的状态,金钱的稀缺和时间的稀缺,导致了他们产生了一种稀缺心态,这种稀缺心态消耗了他们大量的“带宽”,也就是降低了他们心智的容量。因为过于关注眼前的生活问题,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大幅度的削弱,没有多余的“带宽”来考虑长远发展事宜,200天以后的事情都无法考虑了。

穆来纳森指出,资源稀缺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稀缺心态。一旦出现了这种稀缺心态,它就会俘获我们的大脑,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断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逐渐改变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在稀缺心态下,就容易产生“管窥”心态:只看见“管子”内的事物,忽略其他重要的事物。这会降低我们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我们会对当下更关注,而不注重将来,极度关注解决眼前的难题,而无法有效的规划未来,向前看的能力逐渐丧失。最终,今天的稀缺造成了明天更大的稀缺。就像蔬菜市场的印度小贩,每天忙碌于眼前的生活,已经没有任何心力去思考以后的事情,即使200天后就能改变,大部分人也无法走出稀缺的恶性循环。而出身于普通阶层的成功人士和企业家,他们做的,就是每天投入5个卢比的改变,长此以往的坚持,最终脱颖而出。

联想到我们自己,不少人也长期习惯于一种工作固定模式和环境,有时候也会产生稀缺心态。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现在大家都更愿意去做已经成熟的、重复性、短平快的项目,因为开展这类项目物质回报最直接最有效率,在短期内看得到摸得着。相比而言,不太情愿花时间去做团队技术能力提升之类的事情,不情愿沉下心来做科研以及新业务的探索和尝试。因为这些探索、科研和技术能力提升,前期投入大,见效慢。这种追求眼前的满足,而对长远的规划逐渐忽略,是不是反映出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出现了这种稀缺心态呢?一个组织,要想基业长青,就需要注重更长远的目标,需要有一些人仰望星空;一个员工,要想突破现状,自然不能陷于整日忙于具体事务的稀缺状态。基于环境因素和先天性格使然,每个人的心智容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对稀缺心态要有警惕,花一些精力和投入给未来,有规划地做一些不会马上见效的准备,应该是一个组织和员工个人追求更大发展必须的功课,而不只是成天忙于应对各种被催促的任务,习惯忙碌,陷于稀缺。

 

好了,今天的建科方言就说到这里。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的话题及文稿,一起来讲建科方言,说说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们建科人自己的故事。

 

文/院办 刘文,音/岩土所 张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杨朋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