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新加坡培训考察,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感触深、收获大。在培训机构的精心安排下,通过老师们结合新加坡社会与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开展的案例教学、大家的亲身体验以及学习期间同事们的相互交流与探讨,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理念、拓宽了思路。下面将自己到新加坡培训学习的部分体会和思考同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1、皆知的理论,出色的成就。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老师们讲授的知识和理论大多是我们知晓的,没有多少特别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在网上查询老师的相关信息,课件的内容与其2006年的也相差无几。从第一堂课崔崴博士《新加坡建筑工程管理与监督》的工程管理技术实践,以及随后赖涯桥总裁《企业质量管理与流程改进》在横河电机的体验式教学、杨建伟教授对《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全方位论述、刘济鹏老师以裕廊化工岛作为案例讲解的《创造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到钟骏源老师的《企业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所讲解的主要观点与理论多是在学校或管理培训中听过或学过的东西,之所以我们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或许是因为老师特殊的教学方式,或许是一种莫名的气场。我认为更主要是结合了新加坡创新实践的案例,让大家能直观深入地体验到了这些原理的有效性,有了新的更深的理解!通过学习与考察,特别触动我的是新加坡人的行动力,新加坡及其优秀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知之而为之。在科学的论证与决策后能切切实实地去实施并达成目标。反思我们自己许多时候都徘徊在“知”的阶段,有时候即便去“为”了也还变了样,不能贯彻到底。管理大师杜拉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新加坡的成功为杜拉克的名言作了最生动的诠释。新加坡取得的骄人成绩不在于知不知道,而在于做没做到。
2、系统的谋划,持续的优势。新加坡的发展方式从谋划到实施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管理模式,成功有效并创造了不少的奇迹。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几乎没有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甚至连最平常的淡水资源都不能自给,唯一的优势就是地处太平洋、印度洋的交汇之处,具有承继亚洲、大洋洲的特殊地理区位,还有一群从东西南北而来能吃苦耐劳的移民族群。新加坡政府及其管理团队根据其实际,通过优势劣势的竞争力分析进行谋划,实现了国家、城市经济的成功转型,完成了优势与发展的定位。使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成为了世界领先的高附加值制造业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开车绕国一周只需一个多小时,本无必要发展航空业,但是,新加坡航空公司却成为世界上声誉最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之一;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7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00万的小国,却生存着40家电信设备供应商和超过1000家电信服务提供商。这些似乎都是神话,但通过裕廊化工岛的实地教学,让我们透视了其中的一些缘由,当刘济鹏老师和我们一同讨论“这些世界著名石化企业为什么选择在新加坡建厂而不是其他地方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参与竞争的时候,新加坡呈现的优势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不是一张牌而是多张牌,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把这种优势变得更加稳固与显著。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把两家上下游原料企业临近的安排在一起,既减少了原材料运输的成本又降低了原材料加工运输过程中需要降温、升温的能源消耗;更有特色的是能源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完善过程,作为化工岛生产命脉的天然气能源,最初架设了通往马来西亚的管道,为了稳定供应又开通了连接印尼的管道,为了进一步降低能源断供的风险又在岛内建立了储气罐,为了防止恐怖袭击和其他意外还把储气罐设置在了地下,使能源供应稳定的优势更加突出。最让人感叹的是这些优势不是既有的,是结合实际谋划出来的,而且是系统性的谋划,同时还有实现这些谋划的行动力。因此积极培育我们系统的、全方位的谋划能力,培育我们具有落实谋划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下功夫的。
3. 加深了印象,拓展了思路。这次培训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对管理的一些理念与方法的理解更深刻、更形象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在裕廊化工岛,我们感受了知识经济与研发经济的差别。我们是研究院,我们更应真正地把加强培育和推动我们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和积极获取“具有经济价值专利技术”的工作纳入系统规划去落实。
在横河电机的参观学习,使我们亲眼目睹了 “管理出效益”、“学习型组织”、“精细管理”、“质量第一的经营哲学”、“尊重人性”,“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存在。特别感触的一点是横河电机建立的员工创新建议实施体系,从提案的评估分析、方案的研究落实、效果的量化展示到工作的奖励推动,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企业文化,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参与意识,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对我们推动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在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领导、管理、执行艺术的理解。通过与同事、老师的交流及探讨更清晰了行动力和执行力概念的差别,在网络上搜索,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更倾向于“执行力”是指下级对上级指令的落实能力,“行动力”则是指整个组织对组织意图的落实能力的释义。作为一个组织的能力来讲,执行力固然总要,它体现出组织的效率,行动力除效率外还关注方向。我认为一个组织应看重“执行力”,更应重视“行动力”,是因为作为领导角色的管理者身在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环顾我们周围行动力不强的组织不难发现,对组织行动最大的破坏力往往来自领导层,领导的贯彻意志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决定着组织的行动力。
在危机管理的学习中,当老师展示突击队员穿着高密防弹服装突进的图片时,问大家:“穿了防弹衣就安全了吗?”,大家回答“不安全”,“既然不安全我们穿它干嘛”,于是给出了一幅裸体持枪突击的图片,大家哄笑。这个场景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想一下,其实现实中不乏这种情形,只是没有这么直白、夸张而已:安全带本是驾车的一种最基本的风险应对措施,但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嫌麻烦而让它形同虚设,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控制程序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的对策,当一些管理者弃之不顾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是在裸奔呢?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应该作为我们系统谋划的一个方面。当口香糖危害到地铁正常运营的时候,新加坡的风险管理对策就是禁止销售,他们做到了,风险也受控了。我们的管控制度大家都做到了吗?是制度不切实际还是我们的行动力不够?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改进。
现在回想起在新加坡学习到的许多经典总结时,都还能再现其背后的例证。如“在选择方案时,不求最好,求最有效、最合理”,“单纯的技术革新及发明创造不能算作技术创新,只有形成了新的生产力,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速度创造价值”,“作为领导,你的成功并不在你每天做什么,而在于团队的出色表现“反射”给你的荣耀。”,“机制不好,让好人变坏。一群人不好,要在是机制上找!”,“国资体制的淡马锡一样创造奇迹”,“要消除法规障碍,定期修改影响服务业发展的法规”,“人才:新加坡的核心竞争力”,“忧患意识:新加坡的国魂”等等。
新加坡培训的心得和体会还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总结和实践。新加坡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国家战略与国家管理的成功。作为一个普通科技型企业,我们不能完全复制新加坡的发展道路,我们的国情和我们的市场也与之有着很大的差别,还有一些在我们能力范围以外的因素,但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而且其中有许多是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是可以借用的,关键是看我们愿不愿意花功夫去做。
一个组织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次院里二十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在新加坡培训的经历,为我们向现代企业迈进打下了在管理工作上统一思想和沟通的基础,培训考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它启迪了我们科学谋划的智慧,点燃了我们追求卓越的激情。相信这种激情还会不断地传递,将带动全体员工以积极的状态去创造出建科院明天新的辉煌。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张扬
2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