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危难时,我们选择了奉献

――在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建党纪念日活动上的发言

[日期:2008-07-02] 来源:  作者:张扬 [字体: ]

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党成立87周年的纪念日,这87年光辉的历程,呈现了我们党从夺取全国解放到建设新中国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写下了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  

就在一个月前,在我们身边,发生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党和政府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来帮助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取得了第一阶段的重大胜利。我们四川建科院党委,一个处在灾区,一个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在灾害面前、在艰难面前、在危险面前、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我们又奉献了些什么?受院党委的委托,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同时,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救灾行动的亲历者,也想借此机会把自己看到的、体会到的一些感想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于我们院工作专业的性质,院党委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随后急迫的恢复生活、生产的社会需求,深感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在灾后的十几天,大家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夜以继日的工作,带领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职工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归纳起来大致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明确。发生特大地震的第二天(即13日)就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高永昭任组长,副院长王德华、张瀑任副组长,工会主席李宏富任办公室主任的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挥、协调处理抗震救灾工作,明确了分工,制订了措施,使抗震救灾工作积极、主动、有序的得以开展。

2.顾全大局。从513开始,担任华西集团副总经理的院长孙前元,就受命在绵竹等重灾区指挥华西集团参与的救灾工作,同时我院先后抽调出副院长王德华等5名专家和高永昭书记等3名专家在第一时间到省、市相关部门配合抗震救灾工作,后又抽调副总工程师吴体等专家配合省科技厅工作,这些专家们最先冒着强烈余震到了震害最严重的汶川、都江堰、绵竹、彭州等地,调查了解第一手资料,为省、市两级政府部署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及合理化建议。

3.建立了抗震救灾咨询点。由于此次地震震级级别高,成都主城区震感强烈,在部分市民中引起了恐慌,加之震后大量建筑物出现裂缝,要求对建筑物进行安全鉴定的单位及个人急剧增长,而且部分市民因对地震知识和房屋结构知识缺乏了解,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正常工作。针对这些情况,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迅速做出决定,成立抗震救灾咨询点,对社会上广泛流传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据不完全统计接待单位及个人120余人/次,免费发放我院专门为此次地震编制的防震救灾科普知识(小册子)300余份,及时稳定了市民的恐慌情绪,充分发挥了建科院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技术优势。

4.免费发布了震后房屋应急评估软件。针对房屋受损后网上漫延的市民恐慌情绪,我院软件研发中心及时根据现有规范,开发出了方便易用的《建筑地震破坏情况快捷评估系统》软件,供网上免费下载使用,既方便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又有效缓解了部分网民的恐慌情绪,几个网站的累积访问下载量已接近了1千次。

5.做好自身震害处理工作。一是在房源较紧张的情况下,动员住在早已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3号楼住户搬离,并进行了妥善安置;二是对院内各类房进行了震害调查和安全检查,并对震害较重的创业楼提出了进行加固改造的方案;有部份房屋使用人已搬离危险区域,减小了安全隐患。

6.组织职工开展了捐赠活动。我院职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广大职工纷纷响应院党、政、工、团组织的号召,伸出援助之手,为受灾群众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共收到358名职工捐款,合计金额130,361.10元。

7、组织党员缴纳特殊党费,有62名党员缴纳了特殊党费,共计21,733.60元。

8.立足本职工作,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地震发生后,我院科技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他们不畏艰险,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停水、停电、高空作业等危险,克服重重困难,配合政府部门进行建筑物震害调查和安全应急评估,先后组织了30多个应急鉴定小组,到彭州、绵竹、北川、什邡、广元、江油、都江堰等地积极开展房屋应急鉴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2,已完成应急鉴定应急项目618项,义务公益性项目116项,总面积1854万多㎡。在震后的几周时间内张瀑院长一直在院组织生产、经营等职能部门通过每天召开例会的形式,及时总结和交流应急鉴定工作中的经验和信息,为大家更好地开展工作建立了特殊时期的管理和交流平台。 

另外,我们还有许多同志在工作中积极收集相关技术资料,为今后的科研和技术分析采集各种基础数据,开展调研。其中,长期从事建筑砌块研究的老专家、老党员,83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孙氰萍老师,还专程赶赴德阳、绵竹、什邡等重灾区开展砌块建筑的抗震能力考察、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为政府献言献策。

这些都体现了我院党、政、工、团组织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工作,群策群力、各尽所能,为抗震救灾所付出的努力。

  

  灾难是无情的,大地震发生时,我院预应力研究所派出到彭州银厂沟执行检测任务的5名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没有音信,直到13日下午4点过,才由两名受轻伤从银厂沟步行到彭州的全理和李时勇向单位打来电话,“单位还有3名员工被掩埋在垮塌建筑物的废墟中,请组织人员抢救”!

单位马上组织了由工会主席李宏富、建科公司副总经理陶继勇参加的第一批救援小组迅速赶往彭州了解情况,并负责接回受伤职工。他们于14日凌晨2时返回了成都。14日早上730分召开了院领导紧急会议,大家听取了汇报并立即研究营救措施,8点钟,正式组建了以党委书记高永昭为队长、工会主席李宏富和我为副手共19名同志参加的紧急营救队。上午9点过开始出发,中午11:50左右赶到了白水镇小鱼洞桥。因小鱼洞桥垮蹋,道路也由于山体滑坡大部分被毁,车辆无法继续前行。除一人留守外,其他18人采用肩挑背扛,带着营救工具,徒步向出事地进发。经4个多小时的艰辛跋涉,到达了坍塌的工地,并与进山抢险的解放军取得了联系开始联合搜救。

现场已是满目疮痍,折断的砖柱支撑着塌落的混凝土屋盖,强烈的余震不断发生,随时有进一步垮塌的危险,周边山体的石块时不时地往下滚落。为了在营救中不再次伤害到废墟中的幸存者,营救队和解放军官兵,先后从被困人员上方的混凝屋盖上凿开了两个救援口,开展营救。经过近10个小时奋战,终于在15日凌晨2时许成功营救出包括我院职工刘明辉在内的两名生还者。我院另外两名被压埋在废墟的人员,经反复确认已无生命迹象,为了抢救被救出的生还者,加上挖掘条件不具备,救援队暂时停止了挖掘遇难者遗体的工作,将伤员护送到了彭州医院进行救治。

这次救援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很多情景和营救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以及我当时内心的许多感触却历历在目。前不久还与高书记交流了当时的一些感想,今天也想和大家做个交流。

14日早晨,在听完第一批救援小组的情况汇报后,大家都感到事情紧迫,需要立即组织人员前往营救!但现场随时可能发生强烈余震、塌方,十分危险,能不能营救成功、会不会有新的伤亡?虽来不及细想但却是不得不顾忌的问题。“哪些人去呢?”当高书记发问的时候,在场的工会主席李宏富、我和办公室主任郭灵立即表达了参加救援的决心,建科公司也随即组织了11人并携带了专业工具参加救援,5.12地震时从银厂沟死里逃生的李时勇作为向导再次重返现场,同时还得到了担任我院保卫工作的成都保安公司徐队长的支持,他决定带两名同事随队前往营救。最后高书记决定由他自己任队长,李主席和我协助前往组织救援,其余同志在院主持院内工作。后来,高书记在回顾哪个时刻的时候,他说,会前在得知了情况的紧迫,需要营救的时候,曾担心能不能组织得起一支营救队伍,想过是不是需要动员组织“党员突击队”的预案。而会上大家的积极表态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回想我自己表态的时候,也考虑过可能的危险,但没有时间想太多,更多的是本能和责任感的驱使,“我应该去”的意念非常明确。没想过这样的决心会给高书记的工作带来什么特殊的支持。但现在回过头去想,在那种情形下有这么多同志积极地表态,也的确是让人难忘的一件事!记得当时每有一个同志表示要去的时候,都会得到许多反对他参加的理由和劝导,当时确实没有谁知道这一去能不能安全的回来、能不能完整的回来,也没有人要求哪一个必须参加,完全是志愿!出发前做准备的时候,我特意在上衣兜放了一张印有我头像的名片,还开玩笑说,如果不能分辨我是哪个的时候这张片子就能发挥作用了!相信有很多人也会有与我同样的考虑。就拿高书记来讲,他患有冠心病、荨麻疹、腿部肌肉的拉伤还在恢复期,年龄也大,单位的工作也需要他主持,后方指挥也是一种参与。。。每一条都足以成为他退出的充分理由,但他说:“我参加过抗震救灾,有经验,我去很合适!”就这样我们的团队组成了。

出发前,许多得到消息的员工来到单位大门口送行,不断地叮嘱,要注意安全、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处理等等。受命在单位留守的办公室主任郭灵为营救队组织准备了干粮、饮水等物品,物管部给大家送来了雨披、电筒、手套,软件中心送来了对讲机、强光电筒。。。出发以后,还不断接到关心和叮嘱的电话。到了彭州,过了小渔洞大桥以后,基本就没有什么通讯信号了,和后方失去了联系。但当我们营救回来,返回小渔洞大桥后就接到大量的短信,在灾区组织抢险的孙前元院长前一天向大家发出的关心和慰问短信以及电信转来的大量未接电话的信息接踵而来,院办郭灵发来消息“你们情况怎样?盼你们的消息!”、党办刘志燕发来短信“你们情况怎样?我们在等你们回来。”。。。传递着在失去联系这段时间后方的关切。后来郭灵给我们讲,在失去通讯联系后,为了不遗漏前方的消息,晚上他都是握着手机睡觉的。牵挂的情感在那段时间显得特别的温暖。还有一些情感或许是大家很少谈及的,高书记给我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出发前高书记回家作一些简单的准备,正好碰见退休后买菜回家的爱人,她说:“听说你要去银厂沟?”,高书记微笑着答“啊”!一般来讲这时候说一些责怪高书记不顾自己年龄和身体之类话语是很平常的,让高书记没想到的是,她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随即就转身去帮助收拾东西,并叮嘱冠心病的药、荨麻疹的药放在哪里,记着按时吃药之类的!她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对丈夫的关心,作为退休支部的一名共产党员,她也以自己默默的行动表达了对书记决定的支持!可以想象,我们其他队员的家属、亲友们又为我们的队员背负了多少的牵挂和担心,又给了我们队员多少的支持和关心!所有这些来自于同事、亲友的牵挂都成为了激励我们的精神力量。

去营救的时候,因小鱼洞桥的垮蹋,队员们只能采用肩挑背扛,携带着营救工具,徒步向银厂沟内进发。四个小时的跋涉既充满着艰辛和危险,同时也展现了这个临时集体的团结和友爱,平时享受了便捷城市生活的一群人,今天却需要扛着铁锤、千斤顶、钢筋钳、钢钎等辎重走几十里山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大家尽可能地利用路边遗弃的斗车、自行车甚至摩托车搭载工具和人员,由于山体滑坡阻塞了道路,这些运输工具往往只能使用很短一段路程又得改用徒手搬运。队员陈志德启动了遗弃在路边的摩托车,利用它多次往返搭载我们的工具和人员,到了可行使道路的尽头返程时又顺路搭载了多名逃生下山的群众。在过了龙门山镇不久,进山的路被塌方完全阻断了,大家只有改道涉水和攀越峭壁才能进去,来到河口,虽然河面不宽但水流湍急、水已经漫过了膝盖,只好脱鞋淌着刺骨的山水过去,有几个身体矫健的队员率先淌了过去,当看到其他队员艰难过河的时候又折回来协助大家。我看见高书记一手拿着鞋,一手抱着保安公司队员的两件军大衣,踏入湍急的河水,由于卵石溜滑还险些摔倒,正在河中的同志感到十分困难的时候,就听到队员邓典达在呼喊:“高书记,不要急!先把手上的东西递过来”,在传递完工具等重物后,大家把手握在了一起,相互搀扶,共同渡过了河沟。在攀越峭壁时,大家同样也相互协助共同进退,全体上山队员没有一个掉队,团队精神在营救队得到有力的体现。成为了这次行动成功的保障。

在营救现场,当确认第二工作面与伤员的位置相通时,大家开始全力投入第二工作面进行营救,由于工作面狭小,难以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具体营救,加上解防军同志对建筑结构不太熟悉,担心处置不当造成新的垮塌,于是与我们商量,由我们负责主攻,需要时他们再配合。于是高书记让陈江安排一个能干的人员下去,这时陈江说“德娃,你上”,就是这个叫“德娃”的陈志德,他和另外两名队员轮番上阵,用钢钎一点一点的敲,剔除压在伤员手臂上的砖柱。当发现若要打通营救通道,必须去掉支撑大梁的砖柱时,他又多次出入洞口制作垫木,利用千斤顶进行临时加固,其间多次发生余震。。。中途陈志德出来说“里面空气质量太差了,必须得先透一下气。”一会又报告说“大梁又下沉了几公分了”,但稍息后,他们又进入洞口挖掘。我们的队员就是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为了营救其他人的生命而艰苦的进行挖掘。在把伤员运下山后的第二天,陈志德又和其他同志一道陪同家属再次前往出事地点挖运遗体。这就是我们的队员,面对艰难险阻、不怕牺牲而且没有半点怨言!

刚到现场,在我们确认还有活着的人员被掩埋在废墟中后不久,就看见一对穿着迷彩服的战士向我们这里跑来,有人向他们报告我们发现了幸存者的消息,战士们和我们一道确认幸存者的方位,并首批开凿屋面,在随后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正在接受新兵训练就接受了救援的任务。他们非常尽力,挥动大锤敲击混凝土屋盖,一个战士挥累了,另一个马上又上,争分夺秒地抢挖幸存者。过去经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解放军抢险救灾的场景,似乎军人救灾成为了很平常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救援现场,当看见解防军向我们跑来的时候,心理有说不出的激动,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军队是人民的靠山,我们有了坚强的后盾!

在地震发生后,无数志愿者参与了抗震救灾,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在我们这次救援行动中,也有一位志愿者,当在山脚下得知我们要上山开展营救,又没有医护人员的时候就主动申请参与到救援队伍之中。这个叫田科的医生,大地震时正在成都休假,灾情发生后就立即到红十字协会报到,受锦江区红十字协会委派前往银厂沟参与救援。最后他成为了救治我们营救出的伤员有力的医务保障并护送下山。其间我们还看到多名红十字会的医护人员在积极寻找有生命迹象的被埋人员,感觉他们都像是有一颗火热的心,努力地希望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融入这场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之中,并且不求任何回报。应该说这些事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这种完全是个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让人十分敬佩。

这次行动还有很多令人感慨的故事和人物,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大家一一介绍。由于正确的组织和指挥,我们成功地从废墟中救出了两名伤员,全部队员都安全地返回了单位,行动中也没有遭遇到多少预想中的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我们的营救行动是幸运的。然而行动所贯穿的那股精神却十分的绚丽!

灾害带给了我们痛苦与磨难。但我们民族的精神在这次灾难中再次得到升华!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身边的这些党员干部们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作为这个组织、这个团体的一员,我感到自豪!我为有缘能和这样一些优秀的同志和员工共事而感到荣幸。这些抗震救灾的事例证明我们科研院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科研院的党组织经受住了考验,也再次证明了我们科研院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和取舍,回顾这段经历,我们同样面对了取舍,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我们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危难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奉献!”。

                              2008-7-1  张扬(组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季伟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