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张方。
又到了我们建科方言,说实事、讲人话!的时间啦。
这两天看到一个同学在朋友圈发留言,“丧得不行……下班,不伺候了”。她最近在工作中感觉诸事不顺,力不从心,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好像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效果,最后就拿出这种态度“反正我是没办法了,你拿我也没办法!”
我们在职场中的某个时期,也许都曾或多或少的遇到过这种心理波动,因为工作上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自己的工作业绩不尽如人意,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自己也曾努力想去改观,但是短期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面对这样的境况,有些人可以客观分析,准确定位,及时调整思路,调整心态,走出低谷,重拾信心;有些人则因为这暂时的境遇慢慢地丧失了自信心,变得消极,放弃了主观努力,甚至破罐子破摔,一丧到底。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指的就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1967年提出来的。起初塞里格曼把一条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点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经过多次实验后,他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明明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种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后来塞里格曼通过试验发现在人的身上也有同样的现象。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后,就会形成行为与结果无关的理念,就会将这种无助的感觉放化到新的情境当中。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不难遇见。就像有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让父母满意,永远不能成为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加以消极的自我暗示,还会因为父母要求过高而产生抱怨的情绪。员工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容易消极怠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塞里格曼经过分析,对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认真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客观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第二,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通过小事情的成功增强自信,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智商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第三,适当降低预期,避免因为高要求进入新一轮的挫败。
虽然我们不一定会遭遇到绝对的“习得性无助”境遇,但是这个理论有引发我们思考之处。联想到我们工作当中,面对市场不利环境,或者个人发展瓶颈的时候,有些人难免会屈服于现状,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改变现实,过早地选择了放弃努力,为自己找了裹足不前的充分理由。相比而言,那些面对困境时坚信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勤于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干劲十足的员工,实在是难能可贵。
没有客观上的绝境,只有主观上的绝望。作为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问题、误解、不认可时,要始终给自己打气,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要有初心不改一路向前的执着,在努力的同时,给自己更多的肯定,减少负面情绪滋生,始终保持追求成功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机会的眷顾。作为团队领导,也需要关注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警惕员工因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消极心态,客观地对他们建立适当的预期,日常给予员工更多的鼓励和正面暗示,安排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展现自我,创造成绩,营造出团队积极向上的氛围。
好了,今天的建科方言就说到这里。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的话题及文稿,一起来讲建科方言,说说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们建科人自己的故事。
(文/工会办 姜冰 音/岩土所 张方)
想了解更多?
敬请关注——魅力建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