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学海拾贝】“那”的那些事

[日期:2019-06-28] 来源:科技部  作者:马攀可 [字体: ]

“那”,这个字并不陌生,在很多句子中都可以看得到它的身影。显眼的出现的题目里——《那人那山 那狗》,不显眼重要的隐藏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些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之间。真可谓是,处处有“那”,处处离不开“那”。“那”,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不惜笔墨大笔书成?

 


 

“那”和这、此等一些字一样,在句子中无非起到一个代词的作用,用以代指一些不能够直接说明的事情。这些事情中有些事不能说,常被两个知情者以“那个”“那些”来互通有无,同时也是知情者玩弄不知情者的常用伎俩“就那样”“那样吧”,究竟实际情况怎样,全凭猜测;这些事情中还有一些事情是可以说的,但是说话者为了表达某一种感情,而特意地使用“那人”“那次”,不是特别喜欢就是在另外一个极端,总之人们用对必须用“那”来表示的事件总是有特殊的感情在里边;当然还有一些事情是人们不愿意去说的,也喜欢用“那”来代指,还记得《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开端,在酒店之中,就有“那厮”两字粉墨登场。此时的“那”断断不是用来表示喜欢,也不是来传达厌恶,而是一种不屑,一种蔑视。

这些作用,“这”“此”两字还有其它一些代词完全可以将其取而代之。然而,“那”却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汉字之中保留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扶摇直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那”似乎一出生就被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思无邪”的《诗经》专门为其撰书,有文《那》可以作证——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另外,“那”还是姓氏,对于一个代词来说,这也可以算是能够拿来炫耀的资本了。况且在那门也出现过几个名人,如明朝的那鉴,清朝的那彦成,现代少说也有一个那英吧。

有如此显赫的出身,那门后人也不负众望,在后来的家族兴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那”作为代词的作用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古代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行文之中最受青睐的是“此”“诸”等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那门顺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终于在近代和现代以及当代社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那小子真帅》《那些花儿》《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人那山 那狗》……似乎一夜之间无论是作曲家、诗人、还是作家统统都找上了“那”。这是为什么呢?伤感、悠远、迷离、心酸、颓废、高深、含蓄……这些词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很简单,我们将《那小子真帅》中的“那”改为“这”,就变成了《这小子真帅》。两者的区别,只要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个十之八九。《那小子真帅》中,帅的那个人不在我们的视力范围之内,也不在我们的搜寻范围之内,他是一个略带几分梦幻的人物,像雾里看花,只知道花很美,却难以看到花的真实面目,只能够充分地发挥我们的无穷的想象力,来塑造心中的帅,所以这个结果是皆大欢喜的,每个人塑造出来的人物肯定是符合自己口味的,不存在不对味的情况。一旦变成《这小子真帅》,那么这个帅小子就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了。这个帅小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需要作者向我们展示,展示出来到底服不符合每个人的胃口这个暂且不谈,单是展示的过程就会让作者吃不消,自从有人类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数以万计的帅小子,远的像中国的潘安,近的有英国的贝克汉姆,究竟以哪一个为原型来塑造这个帅小子,这实在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现今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复合型的字,“那”就刚好是一个多面手。它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代词”之外,又有“语气词”的作用,强调、弱化、喜欢、厌恶……真是无所不能,无一不精。既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那”想不辉煌都难!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在代词之中也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状元了!

 

(文/科技部 马攀可 

 


想了解更多?

敬请关注——魅力建科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杨朋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