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价值取向——七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日期:2018-05-21] 来源:  作者: [字体: ]

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某种价值观而遵循的行为准则、坚守的目标追求。从去年全国两会上关切凉山州悬崖村脱贫近况,到今年春节前深入大凉山腹地看望贫困群众;从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到10年之后再赴映秀了解重建与发展的最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昭示着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总书记对做好四川民生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的一系列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遵循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深厚的民生情怀解决好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但是,我们的工作与群众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还有不少“急难愁盼”的事。民有所呼,我们必有所应。各级党委、政府要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实事抓紧抓好。在此过程中,既坚持尽力而为,又做到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遵循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要广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民生问题,不仅是物质需求问题,还涉及百姓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问题。从发展角度看,光有物质的丰富,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富足,这样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从需求视角看,生活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也要有精神上的富裕,只有从物质、文化、精神、法治等多向发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发展提升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遵循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要高度重视地震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灾区重建与发展的民生难题。地震强灾之后,人民生活怎样,日子过得怎样,备受关注。民生无小事,灾后恢复重建中,这更是一个重如千钧的大事。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灾区发展振兴,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将灾后重建工作与实施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我们就一定能不负重托,汇聚起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磅礴力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袁泳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